《老子》第 章虚实篇本篇集中论述了战争活动中的“虚”、“实
《老子》第36章。
虚实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战争活动中的“虚”、“实”关系,讨论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这一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揭示了军事上“避实击虚”的一般原则,并提出了在作战中如何掌握虚实,如何转化虚实,如何运用虚实的基本要领。孙子强调要通过对“虚”、“实”关系的全面认识和辨证把握,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即“致人而不致于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如何争取优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为此,孙子提出了著名的作战指导原则——“避实而击虚”。
本篇篇题各本皆作《虚实》,唯汉简本及篇题木牍作《实虚》,当以《虚实》名篇为确。查各家注皆言《虚实》,无以《实虚》相称。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占领。佚,即“逸”,指安逸、从容。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赴,这里是仓促、猝然的意思。趋战,仓促应战。此句意为作战中后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争取把握作战中的主动权,系孙子作战指导思想的精髓。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意谓能使敌人自投罗网,乃是以利相引诱的缘故。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碍、阻挠的意思。此言能使敌人不能到达战地,乃是牵制敌人的结果。
敌佚能劳之:能,此处是乃、就的意思。劳,疲劳,使动用法。
饱能饥之:饥,饥饿、饥困,用作使动。
安能动之:言敌人若安固守御,我就设法使他们移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安逸主动,而后抵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地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他们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他们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他们移动。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 攸所第三位阴爻以拑制的高压手段治民没有好处既已为此忧虑祸患消[图]
- 楚州隋置楚州治所初在寿张县后移治山阳县今属江苏淮安 嫡亲关[图]
-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遗爱寺在庐山香[图]
- 五柳陶渊明因其住宅旁有五株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图]
- 心无止息百忧以感之众虑以扰之若风之吹水使之时起波澜非所以养寿[图]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疑义相与析 [图]
- 大畏民志[图]
- 孟尝君为从齐国将与韩、魏联合攻秦孟尝君派公孙弘入秦探听虚实刚[图]
- 其领浙西范仲淹晚年之前曾担任杭州知州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以让[图]
- 《乐化》 三十八至四十 论述礼乐教化对人内心修养和人伦教化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