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畏民志
大畏民志
何谓“大畏民志”?“畏”者,敬畏,顺服;“民志”者,民心。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政者,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亲民、爱民、造福于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团结和睦。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
法律,天下公器
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省方城东)人。汉文帝时为官,累迁公车令、中郎将,后任廷尉。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法律学家,严格以法处刑,以公正执法名扬天下。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而廷尉为“天下之平”,不能任意高下。吏民称赞道:“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景帝立,出为淮南相。
张释之生于富豪之家,经中郎将袁盎推荐,得到汉文帝赏识,不久被提拔为公车令,掌殿司马门。
太子和梁王坐车入朝,根据礼仪规定,王公大臣,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时都必须下车,但是太子和梁王乘车驱驰而过,没有下车。张释之立即阻拦,不让他们进宫,并弹劾“不下公门,有不敬之罪”。汉文帝碍于亲情,没有理睬。但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听到这件事后,对文帝骄纵儿子的行为很生气。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向母亲道歉:“是我教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诏书前来赦免太子、梁王的罪过,太子、梁王这才被放行,进入宫中。文帝由此觉得张释之与众不同,对他十分器重,认为他很有胆识,又能坚持原则,不久即任命张释之为中大夫,很快又拜他为中郎将。
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慎夫人也随行。汉文帝用手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歌唱,歌词凄惨悲伤。汉文帝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苧麻丝絮填塞缝隙,再用漆胶涂在上面,哪里还能打得开呢?”近侍群臣附和着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说道:“假若里面放着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
由于张释之处事公正,文帝任命他当廷尉,掌管天下司法。
一次,文帝外出,经过渭桥时,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惊吓了拉车的马。卫队把这个人捕获,文帝下令交给廷尉审讯。张释之讯问时,这个人说:“我是一个乡下人,从这里经过,听说皇上车驾到来,立即到桥下躲避。过了很长时间,以为皇上已经过去,出来时,却看到皇上的车驾正在到来,于是赶紧躲避,不料惊吓到了皇上的舆马。”于是,张释之做出判决:皇上经过,这个人没有回避,冲撞车驾,处以罚金。然后,释放回家。文帝听了处理的结果后恼火地说:“这个人惊驾,应予重治。”张释之说:“法律,不属皇上私有,而是与天下百姓公共的东西,依照法律就应该这样量刑。如果处理得过重,那么,天下人就不会再相信朝廷法律。如果您当时将他处死,那也就算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那么廷尉是‘天下之平’,他对天下人使用一个法律标准。如果轻重可以随意,那么百姓将根据什么行事呢?恳望皇上考虑。”停了很久,文帝说:“廷尉是对的,应该这样处理。”
国家法律是皇帝和老百姓都应该共同遵守的。法律,是天下的公器,不可以任由权势者根据个人好恶,随意玩弄。但是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君主说的话往往就是法律。张释之能在那样的时代执法持平,刚正不阿,实在难能可贵。
此谓知本。
- 攸所第三位阴爻以拑制的高压手段治民没有好处既已为此忧虑祸患消[图]
- 楚州隋置楚州治所初在寿张县后移治山阳县今属江苏淮安 嫡亲关[图]
-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遗爱寺在庐山香[图]
- 五柳陶渊明因其住宅旁有五株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图]
- 心无止息百忧以感之众虑以扰之若风之吹水使之时起波澜非所以养寿[图]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疑义相与析 [图]
- 大畏民志[图]
- 孟尝君为从齐国将与韩、魏联合攻秦孟尝君派公孙弘入秦探听虚实刚[图]
- 其领浙西范仲淹晚年之前曾担任杭州知州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以让[图]
- 《乐化》 三十八至四十 论述礼乐教化对人内心修养和人伦教化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