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谚语说“人们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庄稼长得
所以有谚语说:“人们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庄稼长得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朱子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修身是齐家的前提
加强修养,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对美好德行的向往,在于对自己言行的自觉砥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修养,离不开学习。任何成就都是建立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
修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齐家,就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治理好家庭,就可影响邻里风俗,就具备了治理政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德。所以,古人选贤,重在考察居家的行为,有“求忠臣于孝悌之门”的说法。可见,修身齐家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修身”,实际上是追求“内外合一”的过程,即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使得自身在品德、才能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提高,从而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相统一,实现个体和局部与整体相统一。修身齐家,实际上是从我们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我做起,从局部做起,共同打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修身齐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造就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是造福社会的必要准备,是治理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功业的前提。致力于美好德行的修养,虽然不能立即得到预期的收益,但是幸福终将来临。所以《诗》说:“每天都能够有所成就,每月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就会达到美好的境界。”
修养我们的品德,比修饰我们的容貌更为重要
樊逊(公元?—565年),字孝谦,北齐文学家,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他出身寒门,其父樊衡性情至孝,父丧,负土成坟,植柏方数十亩,朝夕号慕。樊逊少年好学,专心典籍,后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樊逊家境贫穷,他的哥哥以制毡为业,常供给他读书资用。樊逊心里过意不去,内心常常自责:“为人子弟,不能自立,经常接受馈赠,怎么能心安理得地独享安逸,难道于心无愧吗?”就想跟随哥哥学做毛毡的技艺,共同为家庭的生计操劳。母亲冯氏对他说:“你难道只是注重眼前,在小节方面谨慎,而放弃远大的志向吗?”樊逊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有所感悟,于是专心攻读圣贤典籍,并在墙壁上书写“见贤思齐”四个大字,勉励自己。
北齐政权建立,他到临漳县谋得一个小吏的职位。县令裴鉴清廉俭约,偶有白雀栖集在县衙附近,当地人认为这是因为裴鉴俭约,上天降下的祥瑞,纷纷称颂。樊逊也就此写了几首称颂裴鉴清德的诗。裴鉴看了后,惊异于一介小吏也有如此才华,十分赏识,便任用他为主簿,掌管文书。随后,他又将樊逊推荐给右仆射崔暹为宾客,与当时的文士李广、封孝惔等人讲论文章。樊逊自以为相貌丑陋、门第清寒,总是独处静默,常以东方朔“陆沉世俗,避世金马”之语安慰自己,并仿照东方朔的《答客难》写过一篇《答客诲》的文章,用以抒写自己的心志。
一次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在座。崔暹将樊逊推荐给元旭,说:“此人学富才高,是十分难得的军事参谋。”元旭看看樊逊的长相,不屑地说:“这种形象,哪里能参赞军机?”面对元旭的侮辱,樊逊恭敬然而又很尖锐地说:“家无荫第,确不敢当。”以此来讥讽元旭以门第为官。
樊逊文采出众。陆操、伏浑去世,尚书左仆射杨愔让樊逊作书告晋阳朝士,写好后又让当时的大文人魏收润色,魏收竟不能更改一字。杨愔也曾评论说:“后生清俊,莫过卢思道;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几案断割,莫过崔成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 攸所第三位阴爻以拑制的高压手段治民没有好处既已为此忧虑祸患消[图]
- 楚州隋置楚州治所初在寿张县后移治山阳县今属江苏淮安 嫡亲关[图]
-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遗爱寺在庐山香[图]
- 五柳陶渊明因其住宅旁有五株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图]
- 心无止息百忧以感之众虑以扰之若风之吹水使之时起波澜非所以养寿[图]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疑义相与析 [图]
- 大畏民志[图]
- 孟尝君为从齐国将与韩、魏联合攻秦孟尝君派公孙弘入秦探听虚实刚[图]
- 其领浙西范仲淹晚年之前曾担任杭州知州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以让[图]
- 《乐化》 三十八至四十 论述礼乐教化对人内心修养和人伦教化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