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曰“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
朱子曰:“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安守仁德
提高人的素质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品德的修养不仅决定着个人人生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尚。缺乏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安处贫困或安乐之中。因为困穷的小人是没有立场和原则的,“小人穷斯滥矣”,不可能长期地遵守原则的约束,穷则盗,困则孤注一掷,无所顾忌;也不能够长久地享受生活的富裕,必然挥霍无度而自我膨胀,最终又陷于窘困;富则逆,乐生淫,是他们的通病。他们会因为贫困而做出反社会的行为,为非作乱;也会因为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忘了自己是谁,自我膨胀到蔑视一切的程度,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正如当今社会的一些暴发之徒,由于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和正当的经营所获得的财富,因而不予珍惜,奢侈挥霍,以至于害人害己。
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无论处于贫富之际,或是得意失意之间,都能够把握自己,既不因得意而忘形,也不因失意而怨天尤人。“君子固穷”,他们始终保持着平和中正的心境,矢志不移,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夫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有资格褒扬人、批评人。”
朱子曰:“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建立正确的爱憎观
谁有权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评价?谁又有资格对别人的资质进行认定?人皆有过失和不足。所以,他对别人的褒扬或贬抑,皆失之偏颇。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够秉持公正,对人的臧否也才能够把握得当,才有资格对别人做出评判。
“谁个人前不说人,谁又背后无人说”,我们总是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那么,在我们对别人做出褒贬之前,夫要对自己做一番反省:自己的行为如何,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是与否的评议,又怎么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爱或恨的评定?与其热衷于品评别人,不如反躬自问,好好修养自己的德行。
对别人的评述,同样体现着自己的人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攸所第三位阴爻以拑制的高压手段治民没有好处既已为此忧虑祸患消[图]
- 楚州隋置楚州治所初在寿张县后移治山阳县今属江苏淮安 嫡亲关[图]
-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遗爱寺在庐山香[图]
- 五柳陶渊明因其住宅旁有五株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图]
- 心无止息百忧以感之众虑以扰之若风之吹水使之时起波澜非所以养寿[图]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疑义相与析 [图]
- 大畏民志[图]
- 孟尝君为从齐国将与韩、魏联合攻秦孟尝君派公孙弘入秦探听虚实刚[图]
- 其领浙西范仲淹晚年之前曾担任杭州知州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以让[图]
- 《乐化》 三十八至四十 论述礼乐教化对人内心修养和人伦教化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