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三明KTV招聘网 > 三明热点资讯 > 三明励志/美文 >   佛梵语Buddha之音译“佛陀”之略又作“佛驮”、“休屠”

佛梵语Buddha之音译“佛陀”之略又作“佛驮”、“休屠”

2022-12-06 21:27:14 发布 浏览 303 次

]佛:梵语Buddha之音译,“佛陀”之略,又作“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等。意译“觉者”、“知者”、“觉”,即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大名号)。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和一切佛法真谛的化身,宣称过去世有七佛、然灯佛等,未来将出现弥勒佛。从佛身说,有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此处所指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舍卫国: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无物不有”、“多有”等。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其国本名为“憍萨罗国”,为别于南方之憍萨罗国,故以城名为国号。因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又有别名叫“舍婆提城”、“尸罗跋提”、“舍罗婆悉帝夜城”等。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此国即今天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接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舍卫”字样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都一一地证明了此处即舍卫国故址。释迦牟尼成佛后,居留此处说法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祇(qí)树给孤独园:又称“祇园精舍”或“给孤独园”,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据说舍卫城须多达长者,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希望佛来舍卫城度其国人,因而欲觅一地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传说祇陀太子之花园颇为合适作为精舍,乃欲购之,然为太子所拒。祇陀太子为令长者却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之条件,给孤独长者即以黄金铺地买下园林。太子感动于其诚心,遂将园中所有林木也捐献给佛陀。因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

]比丘:又名“苾刍”、“备刍”、“比呼”等。指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比丘原语是从“求乞”一词而来,也可以解释为破烦恼者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列比丘语义为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等五义。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在印度,比丘或沙门的生活形态必须遵守一定的戒律,护持“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于阿兰若处,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以期证得涅槃。千二百五十人:指一千二百五十位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证得圣果者。因感恩于佛陀的度化,遂发愿每次法会都常随不离,协助佛陀弘法利生,成为佛陀的“常随众”。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这千二百五十人指耶舍长者子师徒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世尊: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因此称佛为“世尊”,音译为“薄伽梵”或“婆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佑、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在古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释迦牟尼佛之尊称,属于佛的十大尊号之一。钵:梵语“钵多罗”的简称,为“比丘六物”之一。钵是比丘的盛饭器,以泥或铁制成,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译作“应器”,或“应量器”。“应”有三应,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二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三大小相应,不过量也,乞食不过七家,令人不恣口腹。

]乞食:“十二头陀行”之一。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的一种行仪,是一种清净的正命。又作“团堕”(即取置食物于钵中之义)、“分卫”、“托钵”、“行乞”等。其原始意义有二,即《大乘义章十五》所云:“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自利是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他则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

]次第乞:也是“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指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不拣净秽,不受别请,挨户依序托钵而乞食。修行者借助这样的行为,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

]敷座:铺座跏趺而坐,安住于正念中。所谓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立如松,是佛教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一。修行者平常生活中身体端直是很重要的,因为正确的坐姿不至于使人容易散乱、疲劳和昏沉。佛教对坐的方式、作用有详细的规定,“结跏趺坐”即是其中一例。

我曾经听佛这样说:

当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钵,缓步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佛在舍卫城中慈悲平等,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便返回给孤独园中。吃过了饭,将袈裟和钵具收拾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后,便跏趺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此下为正宗分,直至后偈“应作如是观”为止,是开始这部经的大意。首先是“启请”部分,作为此经当机者的须菩提长老以语言启白世尊,请求说法。须菩提先是恭敬、赞扬世尊之德,之后便向佛请教两个问题,即应当心住于何处或应当怎样安心,及如何降伏妄心,以免损害其菩提心。佛听了须菩提的提问后,赞许须菩提的请示,并准备回答长老的提问。从经文结构而言,我们称此部分为“许说”。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长老: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等。是对年齿长、法腊高,且有智能威德的大比丘之尊称。《长阿含·众集经》列举三种长老:一是年耆长老,指入佛道经年之僧;二是法长老,指精通教法之高僧;三是作长老,为世俗假名之长老。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须菩提:又称“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修”、“浮帝”、“须枫”等。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等。原来是古印度舍卫国鸠罗长者之子,为佛十大弟子中之最善解空理者,所以有“解空第一”的称号。也是大乘诸部般若经(如此经)中,佛陀在解说空义时的当机者。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