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三明KTV招聘网 > 三明热点资讯 > 三明励志/美文 >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当上官并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财力官职与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当上官并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财力官职与能力

2022-11-07 08:28:03 发布 浏览 284 次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当上官并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财力。官职与能力没多大关系,大量有钱而无能人都当上了官。这些人中虽然也有个别出类拔萃之辈,但大多数却都是财主少爷、纨绔子弟。

纨绔子弟一旦买了官,其劣根性就表现出来了。他们通常捐了一个官职后,就以衣锦还乡的姿态归家。在家乡,大家虽然都知道这个官来得不正,但因为是官,不正也得正。所以,百姓对这些人的态度还是很恭敬。这些捐了官的人,也不要脸,常自命缙绅,出门乘轿,仆从持大字刺,充斥衢巷,洋洋自得。

还有不少商人,大字都不识一个,因为捐了官,竟然成为主管文化方面事宜的官员。有个商人捐了一个巡检的官职后,很快当上了巡抚,去监考乡试。于是,一个商贾就成了掌握众多士子命运的官员。有人做对联讥讽道:“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当监临,斯文扫地。”

官职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有人之所以想做官,是因为可以在大街上横着走而没有人敢管;也有的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有的人干脆就是想凭着官职捞点钱。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捐官的现象。有的人卖掉家产,有的向亲友借钱,有的几人搭伙凑钱,还有的因为钱少,便先捐了个价廉的小官,然后上任捞够了钱,再捐大官。

大名士李慈铭为了捐官,卖掉了田产,捐了个京官郎中。汉口有两个要好的小贩想捐官,因为各捐一个官钱不够,就商量好先捐一个官职给其中一个人。在两人凑得的三千两银子中,甲贩出了七成,乙贩出了三成,于是捐的官给了甲贩,乙贩则当了甲贩的司阍,也就是看门人。

在绍兴,有个叫蒋渊如的游民想捐官,但钱不够用,就和四个朋友商议凑钱买官,说好买到官职后,捞了钱按捐官时出资的比例分成。后来,捐得的知县一职由蒋渊担任,其他四人就分别做了蒋渊的师爷和长随。

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所捐的官会丢掉,他们只担心有没有足够的钱捐得一个像样的官。因为在大清晚期,钱出,官必来。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在大清朝可谓是至理名言。很多人都把这至理名言当成终生信条,并矢志不渝。比如御史,他不掌握任官之权,自然也就无官可卖。而他的薪水又很低,又买不起官。所以,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自己的工作职责上下工夫。因为他有着参奏的权力,所以很多官员都有些怕他。因为即使一个官员没有犯错,但御史随便向上参一本,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天长日久,皇帝对这个官员的印象就差了,御史当然也知道自己的这个“优势”,于是就“卖奏”。

晚清官场上,可供卖钱纳贿的,不只是官职和参奏文字,还有其他许多东西。比如在清朝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职官有忤朝廷,要受“传旨申斥”处罚。所谓“传旨申斥”,就是由太监将被申斥的大臣臭骂一顿,而大臣只得跪在那里挨骂,绝不能还口。自从这个惯例开辟以来,许多官员都有被太监臭骂的遭遇。有的太监骂人骂得熟练之极,可以不重样地骂上三天三夜。

对于朝廷命官,特别是在京的官员,这实在是一项不堪忍受的侮辱。有聪明的官员从“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上延伸出来,便得到了“有钱能保不挨骂”的真理,于是就贿赂太监。后来,这种送给太监的银子,就被当时的官员称为“免辱银”。

光绪末年,清政府刚刚成立了邮传部。当时,尚书张百熙和侍郎唐绍仪彼此相处不和,二人经常在皇帝面前相互指责和攻击对方。都请假不来办公,被御史弹劾。光绪皇帝传旨对两人进行“申斥”。唐绍仪暗中送了太监四百两银子,而张百熙却一分也没有给太监。

“申斥”时,张百熙跪下,太监破口大骂,所骂之句,张百熙闻所未闻,骂了好一阵。而唐绍仪去跪听的时候,太监只是随便说了几句。一分钱不给太监,就遭到惊天地泣鬼神的臭骂;而唐绍仪给了太监银子,就换得了耳根清净。一个“申斥”的处罚就造成了贪污行贿,这大概是大清的皇帝始料未及的。

另外,清代皇帝召见大臣时,如果诏令中言及大臣的祖父、父亲,算是皇帝对大臣的极大恩宠。这时大臣要磕头谢恩。磕头时必须很响亮,用自己的脑袋和地面的碰撞强度,来证明自己对皇帝的敬意。但这种敬意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有时候皇帝听不见或者故意听不见,所以想要碰出响动来,就不能投机取巧。

因此,这完全是体力活,每每有大臣谢恩出来,额头就突出一块,众大臣都深受其苦。于是就以重金向太监行贿,太监就会告知大臣,在什么地方磕头既响亮,又不怎么痛。

以上种种事例,都足以说明晚清官场的腐败。而晚清科场的行贿现象,也非常严重。光绪十九年的时候,发生过一起科举行贿的奇案,从这起案子,也能看出晚清的科场是多么腐败。而且这起行贿案的主角,还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