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皇城司:官署名。皇帝的禁卫军队,掌宫城管钥、木契,按时启闭宫门。唐朝称“北衙”,宋初称“武德司”,太平兴国六年(981)十一月改为皇城司,位于皇城的左承天门内。《宋史·职官志六》:“(皇城司)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皇城司的首要职能在于禁卫皇城、扈从皇帝,即北宋韩缜所谓“(皇城)宿卫,所以奉至尊,戒不虞也”(《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嘉祐六年》)。因为皇城司统率的亲事卒(即亲从官)深受天子信任,“为耳目之司”(《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八年》),因此也往往被委托为探事间谍,具有刺探情报机构的性质。徽宗第三子郓王楷长期提举皇城司。
用四方馆:官署名。始创于隋,为接待四夷使客的临时外交机构。至唐朝,成为与鸿胪寺并行的接待四夷使客的外交机构,同时开始负责安置国内重要臣僚、司礼奏纳等内部事务。北宋沿袭唐、五代旧制,设立四方馆,但是随着外交专门化,四方馆接待使客的外交职能大为削弱,逐渐转化为执掌进奉人到阙仪范、受纳臣僚表章等礼仪性事务的内廷机构。《宋史·职官志六》:“掌进章表,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起居章表,皆受而进之;郊祀、大朝会,则定外国使命及致仕、未升朝官父老陪位之版,进士、道释亦如之。掌凡护葬、赙赠、朝拜之事。”
本客省:官署名。唐代属鸿胪寺。《唐会要·鸿胪寺》:“永泰以后,益多事,四方奏计,或连岁不遣,仍于右银台门置客省以居之。”北宋沿置。《宋史·职官志六》:“掌国信使见辞宴赐,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受其币而宾礼之,掌其饔饩饮食,还则颁诏书,授以赐予。宰臣以下节物,则视其品秩以为等。若文臣中散大夫、武臣横行刺史以上还阙朝觐,掌赐酒馔。”
令东、西上门:此指东、西上门司。官署名。唐制,正殿朝会,百官从东、西上门进入殿廷,设门使以掌门出入事务,五代后梁沿唐制设东、西上门使。北宋沿袭,设东、西上门于紫宸殿南廊。《宋史·职官志六》:“(东、西上門)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事,使、副承旨禀命,舍人传宣赞谒,祗候分佐舍人。凡文武官自宰臣、宗室自亲王、外国自契丹使以下朝见谢辞,皆掌之。视其品秩,以为引班、叙班之次,赞其拜舞之节,而纠其违失。若庆礼奉表,则东上门掌之;慰礼进名,则西上门掌之。”按照宋制,门官本是武臣,即“右列清选”,“多以外戚、勋贵为之”。然而到了徽宗时,门官被“卖以求财,朱黼父子所卖尤多,富商家子往往得之”,到徽宗末年,门官共有一百八十八人,“内免供职者(按,即挂虚名者)一百三员,冗滥之弊,莫此为甚”(宋人胡舜陟《奏请裁省门员额疏》)。
北通进司:官署名。宋代传达表章的机构。通进司与银台司同时设立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皆隶枢密院。通进司经由银台司,接受进呈给皇帝的官司或官员的文书并进行审查,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分发有司,颁布于外。元丰改制后,“隶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呈,而颁布于中外”(《宋史·职官志一》)。